翰森製藥 翰森製藥

媒體報道
Media Reports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創新升級,中國BigPharma進展如何?
來源: 發布日期:2024/04/16
字號
 
創新是醫藥行業轉型升級的內驅力,也是支撐中國企業參与全球競爭的制勝法寶。在過去幾年時間里,中國創新葯產業取得了很多亮眼成績,誕生了像澤布替尼、西達基奧侖賽這類走向全球、贏得國際認可的優質新葯。而隨着中國創新生態的不斷完善、國際間交流合作廣泛增加,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創新藥行業版圖的重要拼圖。  
Biotech的湧現成為中國創新藥行業快速發展的名片,以百濟神州、信達、君實為代表的諸多公司開發出多款新葯,登陸資本市場,亮相國際學術會議,成功實現銷售收入的穩步增長,在短短几年內就蜚聲國際,體現了政策、人才、資本聚合的效力。  
國內BigPharma企業由於業務運營慣性,在中國創新葯產業起步的前幾年,雖然聲量和勢頭不如Biotech迅猛,不過憑藉深厚的業務底蘊、健全的研發和商業化體系,近幾年也在創新葯賽道角逐中逐漸顯露出實力玩家的本色。  
本文以恆瑞醫藥、翰森製藥、先聲葯業、石葯集團、中國生物製藥等幾家頭部製藥企業為代表,觀察一下國內BigPharma創新升級的表現。  

 
成功轉型當下——獲批新葯及商業化的確定性  
 
自2016年藥品審評審批新政啟動改革以來,中國的藥品監管制度积極向FDA靠攏。不僅解決了藥品審評積壓和海外新葯國內上市時滯問題,也創造了新葯研發投入周期更加可預期、規則更透明的監管環境。  
BigPharma企業也是健全藥品監管制度的受益者。自2016年以來,NMPA每年批準的新葯數量穩步增長,BigPharma企業的身影也逐漸增多,從上市產品組合上逐步實現了由仿到創的升級。  
代表性BigPharma企業獲批新葯數量  
  注:   1)疫苗未納入統計;   2)來源:   公司財報、醫藥魔方數據庫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布局創新葯的企業,恆瑞轉型決心堅定,一直在強化自研及創新基因,持之以恆的高研發投入為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17款創新產品陸續進入國內市場,數量位居行業前列。  
石葯集團亦是如此,每年呈雙位數增長的研發費用為創新葯開發保駕護航。目前,石葯集團已有9款新葯獲批上市,預計未來5年將有近50款創新葯新型製劑藥物申報上市。  
2019-2023年,翰森製藥研發投入佔比依次為12.91%、14.41%、18.05%、18.09%、20.8%,在創新葯研發投入的資金佔比絲毫不亞於跨國製藥巨頭。高額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7款創新葯的成功獲批上市,並搭建了豐富的研發管線。據翰森財報披露,其目前正在進行的創新葯臨床試驗超過50項,分屬於30多個創新葯產品;2023年,更是新增了8個首次進入臨床階段的創新葯。    
 
 
成功開發上市一款新葯不是Pharma企業的終點目標,更好把創新藥品銷售到患者手中、實現更好的銷售業績才是Pharma企業的綜合實力印證。國內Biotech公司普遍都有成為Pharma的夢想,但是在創新藥商業化這個巨大挑戰面前,越來越多Biotech公司開始認清現實。  
相反,BigPharma   企業建立在傳統仿製葯業務基礎上的銷售體系成為商業化場景下的巨大優勢,能夠持續兌現上市創新葯的商業價值。  
從業績收入上看,創新葯收入在幾家BigPharma企業總收入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得益於阿美樂、恆沐、豪森聽福、孚來美、聽越等7款產品的銷售加持,翰森製藥創新葯及合作產品收入佔比已經增長至2023年的67.9%。    
  注:   1)中國生物製藥2023年創新葯收入佔比代表的是創新葯和生物類似葯收入之和佔總收入比例;2)翰森製藥2023年新葯收入包括銷售收入和License out產品收入;3   )恆瑞醫藥2023年財報未披露,未獲得創新葯收入佔比數據;    
恆瑞醫藥在2022年業績預報中首次披露了創新葯銷售收入,達到81.16億美元,佔到其總收入的38.15%,2023年業績雖還未披露,不過不難想象,在2023年新上市產品的助力以及既往上市產品的放量帶動下,其創新葯收入佔比必將再上一個台階。  

 
面向未來——外部合作和國際化  
 
創新葯項目BD合作伴隨着中國創新葯產業的整個發展周期,也在不同階段有着不同的操作方式和行業意義。Biotech公司通過license in項目拿到機構融資、在CRO的幫助下在國內快速開發上市,並能登陸資本市場IPO獲得更多的資金,這是早些年業界較為流行的故事劇本,也大大增加國內創新葯的供給。  
而隨着中國創新葯持續做出更多成績,逐步證明了自身實力之後,也有更多海外公司願意將中國葯企和中國項目作為交易合作的對象,無論是license in還是license out。尤其是2022年以來以ADC賽道為代表,中國公司和中國的ADC項目成為全球創新藥行業引人注目的存在,這是中國創新葯發展發展積累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  
這種自主研發與合作研發雙輪驅動的研發戰略在BigPharma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BD過程中買賣身份轉換也被賦予了不同的期許。  
以石葯集團為例,達成的34項deal中,有27項扮演的都是受讓方角色。這27項交易大多是與國內企業達成的。通過從國內企業引進物美價廉的項目並建立合作,石葯集團搭建了豐富的技術平台和產品管線。2021年之後,石葯集團實現了自研產品海外權益的轉讓,此時,其將合作對象錨定為外資企業,業務逐漸走向國際化。  
翰森葯業與石葯集團有着相似的BD發展軌跡,2023年以前,BD交易以License in為主,到了2023年,其成功實現自研產品B7-H3 ADC、B7-H4 ADC海外權益的轉讓,與製藥巨頭GSK達成的兩項ADC交易使其海外業務迎來了開門紅,業務國際化邁出了堅實一步。    
恆瑞醫藥共達成了23筆交易,License in和License out項目數分別為11和12項;2023年是恆瑞持續發力創新項目對外授權的一年,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5筆License out總交易金額名列前茅,是2023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 out大贏家之一(見:   2023年中國創新葯License out大贏家   )。  
相較於Biotech,翰森製藥、恆瑞醫藥、石葯集團等BigPharma企業不缺現金流,也不依賴於BD交易來達成二級市場的上升走勢和一級投資人的認可。自研項目的海外授權則是借船出海的策略,因為他們擁有更大、更遠的目標——佔據海外市場更大的盤子,希望財報中也能出現銷售額破10億甚至百億美元的超級重磅炸彈,而這些只有“走出去”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說通過新葯License out是Pharma企業國際化的“一條腿”,那麼通過自研方式在海外開展新葯臨床試驗也是這些企業在國際化道路上探索的“另一條腿”。石葯集團目前已在美國建立了4個研發中心,已有多款創新葯在美國獲批臨床,其伊立替康脂質體的上市申請 (NDA)也已獲得了FDA受理,業務已經實現國際化深度布局。  
翰森製藥也在美國馬里蘭州,中國上海、常州和連雲港設立了4個研發中心,目前已經打造出PROTAC、siRNA、融合蛋白、ADC、雙抗、單抗、納米製劑、PEG修飾藥物八大平台。今年3月,其全球研發總部在上海開工建設,將建成全球領先的ADC技術、AI技術、PROTAC技術、多肽藥物技術等創新葯研發技術平台,並承擔全球研發管理職能,將成為翰森海內外創新策源地和技術   高地。  

 
結語  
 
   
能做出新葯、能賣好葯,有更加健全的研發、生產和銷售體系,這是國內BigPharma的能力證明,也是基礎財富和優勢。與Biotech走在技術的前端、小而美同時具有高風險特性相比,BigPharma則更像是一條在海上航行的巨輪,他們在面對新葯研發的不確定性時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在當下資本寒冬大背景下,中國創新藥行業發展中不同模式下的運營狀況似乎能驗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