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變革中的轉型能力,創新路徑中的差異化策略,全球化競爭中的穩健步伐。翰森製藥作為一家從Pharma快速躍升成為BioPharma的發展樣本,為產業界描摹出了中國創新葯企更有韌性的長期主義模型。
以2015年作為中國醫藥創新的新里程碑,2025年正是第二個十年的起點。但其實中國醫藥產業的“覺醒”,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后。
從仿製葯的盛行到自主創新葯的崛起,從醫保制度的初建到多元化支付手段的建立,在中國醫藥產業蓬勃發展的三十餘年裡,國內誕生了一批紮根本土、守護民生、放眼全球的製藥企業。正如日前揭榜的《中國醫藥上市公司競爭力20強》,在這項以發現中國最具競爭力的醫藥上市公司、挖掘出引領中國醫藥產業走向未來的領袖企業、發現中國最具發展潛力以及最具投資價值的產業領域為目標的評選中,超過半數上市葯企都走到了自己的而立之年。值得注意的是,競爭力20強中,有12家公司首次上榜,在這之中,翰森製藥更是以新上榜的身份位居榜單次席。翻開翰森的成長史,你會發現,這家1995年成立於黃海之濱的葯企,用了三十年時間,走出了一條“聚焦臨床需求、堅持長期創新”的發展之路。不僅在腫瘤、抗感染、代謝、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等重大疾病領域持續突破創新,成為守護患者健康的“中國力量”,更以一系列高價值全球化合作,成為中國醫藥產業轉型升級的新標杆。在這個出海與創新交匯、產業進入深水區的關鍵節點,回望翰森製藥三十年的成長軌跡,不只是一家葯企的發展史,更是一部中國創新葯產業的縮影。如果“走得快”,是時代對初創葯企的催促;那麼“走得遠”,就是成熟企業的分水嶺。翰森的30年為行業留下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在喧囂與焦慮之間,中國葯企如何讓每一個產品都真正走向市場、走向患者、走向全球?在中國創新葯產業仍處萌芽期的1990年代,那時的中國醫藥市場仍然是仿製為王,行業普遍以快速搶仿、銷售放量為生存法則。但創立於1995年的翰森製藥,卻並未止步於“快速仿製”的短期目標,而是在成立不到十年時,開始了以創新為導向的“第二曲線”建設。2002年,翰森啟動首個1.1類新葯的研發管線,這一時間節點甚至早於“仿創結合”成為行業共識的時間。彼時,新葯研發的投入大、周期長、失敗率高,並且幾乎沒有戰略或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為緩衝,創新只能靠企業自身的資金耐力與戰略遠見。從這個意義上看,翰森的創新布局是一種頗有遠見的長期主義。從企業發展節奏來看,翰森的這30年幾乎可以劃分為清晰的三個階段:成立的第一個十年,是翰森創立與打基礎的階段。圍繞抗腫瘤、精神類疾病等適應證,開展仿製葯開發並迅速切入市場,奠定了初步的盈利能力與銷售網絡。更為重要的是,這一時期翰森開始布局高質量製劑工藝和原料葯出口標準,為其後進入國際化合規體系積累了第一手經驗。第二個十年,是翰森蓄勢聚力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翰森不僅開始了多個創新項目的早期研發,也在組織架構上完成了向現代集團化治理的過渡。2015年前後,翰森逐步建立起涵蓋靶點驗證、候選化合物優化、IND申報、CMC開發、臨床註冊到商業化準備的全鏈條研發平台。這些體系化能力的積累,使得其在集采、醫保控費、創新葯內卷等後續產業洗牌浪潮中具備了“體系護城河”。第三個十年,是翰森創新與國際化加速度的而立之年。以2019年港股上市為節點,翰森正式邁入創新藥商業化的前台。在這个中國醫藥創新蓬勃發展的十年中,翰森的在研管線中,不斷有新產品獲得國內批准、部分管線同步啟動海外臨床申報。同時,與海外Biotech與跨國葯企的合作節奏也持續加快。在組織層面,翰森近年來開啟“多中心”研發布局:連雲港聚焦CMC與生產工藝平台,上海張江則集中臨床前開發、抗體技術平台、AI設計、臨床研究等前沿研發方向,同時設立海外子公司與搭建境外研發團隊,形成國內外協同的組織模型。回看翰森發展的三個十年,其對“組織進化”的理解不止於業務維度。在30年發展中,公司持續推動包括博士后工作站、研發人員能力模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等在內的內部機制創新。這種對“組織能力”的重視,成為其面對激烈內卷與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時得以穩健轉型的重要原因。以當前視角回溯來時路,不難發現,翰森的三十年不僅是產品管線從仿製到原研的轉型升級,也是組織能力從單一項目向平台化的躍遷。如今,其在研創新分子實體超過40個,至2024年,研發投入占營收比重達到22%以上,在國內一眾葯企中屬於“穩中有力”的代表。而這種厚積薄發、周期思維與組織耐性的結合,也讓翰森成為當下行業中少數能穿越周期,躍升為創新型的製藥企業。如果說前二十年,翰森製藥的故事是從仿製走向原研的穩健躍升;那麼最近這十年來,它真正拉開與其他同樣處在創新轉型中的本土葯企差距的關鍵,是“不迎合熱點、也不脫離現實”的差異化創新戰略。在中國醫藥產業進入“創新葯熱潮”的近十年,大量葯企重複押注PD-1等明星靶點,以期複製第一批“藥王”的成功經驗。翰森選擇用“創新廣度+平台深度”的方式,打出自己的獨特打法——既向下打通靶點源頭與機制差異,又向外建立體系化的國際合作網絡。與一些同類體量葯企通過高價License-in引進管線、迅速堆疊估值的路徑不同,翰森更看重的是創新能力的基石:包括藥物設計平台、臨床推進能力、CMC質量管理、註冊申報體系等。在抗腫瘤領域,翰森早年即自主研發並推動了阿美替尼等創新葯,阿美替尼是翰森腫瘤領域的頭號產品,也是國內首個自主研發的三代EGFR-TKI。從2020年3月首個適應證獲批,到2021年12月一線適應證獲批,再到今年第三、四個適應證獲批,既是翰森製藥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國產創新葯在肺癌治療領域崛起的見證。更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阿美替尼片獲英國藥品與保健品監管局(MHRA)批准上市,成為翰森製藥首個獲准進入海外市場的創新葯,同時也是首個海外上市的中國原研EGFR-TKI。肺癌之外,翰森製藥還布局了食管癌、結直腸癌、血液瘤、骨肉瘤等適應症。其中公司ADC軍團已經成為管線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HS-20093(B7-H3 ADC)、HS-20089(B7-H4 ADC),均已在中國進入III期臨床研究階段 ,國際化開發也在快速推進,產品開發進度全球領先 。此外,新一代的ADC項目,如HS-20122(EGFR/c-Met 雙抗ADC)和HS-20110(CDH17-ADC)等,也獲批進入臨床研究,公司在ADC技術平台上的持續迭代能力得到證明。在非腫瘤領域,翰森也持續加強中樞神經、代謝及抗感染等疾病領域的創新探索,並系統性地構築自身免疫疾病領域。如管線中的HS-20094(GLP-1/GIP雙受體激動劑),目前正在积極推進用於肥胖或超重適應症的III期臨床研究,相關研究已累計給葯超過千名受試者,此外還有靶向IL-23p19單抗(HS-20137)、TYK2抑製劑(HS-10374) 、P2X3拮抗劑(HS-10383)、OX2R拮抗劑(HS-10506)等,這些潛力產品未來均有望成為新的重磅藥物。這正是翰森式的“反內卷”創新戰略:在創新投入上堅持長期和耐心主義。對於核心領域和核心管線尤其是要長期主義,不會盲目追逐熱點,管線協同發展,盡量發揮自身開發、註冊、生產及商業化的綜合實力,快速進入市場,把握先機。全球化,是幾乎所有中國創新葯企業都繞不開的命題。但在現實中,真正實現“出海閉環”的本土葯企鳳毛麟角。尤其是在國際註冊標準愈加嚴苛、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上升、BD市場估值回調的大背景下,中國葯企的全球化之路正在經歷從“潮湧”到“冷靜”的周期轉換。而在這一周期中,翰森製藥的出海路徑,提供了一個另類樣本。在堅持原研能力建設的同時,翰森製藥非常重視國際合作帶來的加速效應。如果我們把本土葯企的“出海進度條”放在一張時間軸上,翰森顯然並不屬於“第一批嘗鮮者”。但從結果來看,近年來,其與多家全球Biotech、跨國葯企的合作正不斷加深,尤其是2023年以來在腫瘤、代謝等領域的BD合作呈現出“質量提升+節奏加快”的態勢。在火熱的ADC、GLP-1賽道,翰森製藥三年內與GSK、默沙東、再生元、羅氏達成總金額超88億美元license-out合作,高額的BD收入,為創新葯研發提供更充足的動能。對於與MNC License out合作,除了可以為早期產品提早兌現市場價值、風險共擔以外,翰森製藥還通過對外合作可以學習更多MNC的先進經驗。MNC在調研評估潛在產品時,會有多輪複雜又細緻的問題,從發現研究、臨床研究、註冊審批、項目管理到工藝生產,在梳理思路和回答問題的過程中,也能讓翰森製藥的團隊了解並學習海外跨國葯企在各個環節的認知、把控與經驗。此外,可以實現國內研發和國際研發相互支持,依託國際多中心研究(MRCT)、ICH同盟下的數據互認等全鏈條的研發能力,實現或促進全球同步研發;並且憑藉MNC強大的商業化能力,可以儘快推動產品落地惠及全球患者。License out如火如荼的同時,在License in方面,翰森的產品與管線的引進策略更加註重滿足患者不同場景的臨床需求。一方面,引進高價值、高潛力的空白領域產品,如2019年引入的昕越(伊奈利珠單抗),是全球首個獲批的CD19單抗,也是當時治療視神經脊髓炎譜系疾病(NMOSD)唯一獲批的生物葯,目前伊奈利珠單抗用於免疫球蛋白G4相關性疾病(IgG4-RD)治療的第二項適應證也已於中國獲批上市,同樣是全球首個以及全球唯一的產品。另一方面,則是持續擴充適應證與現有覆蓋科室形成良好協同效用的產品。引進荃信生物的IL-23p19單抗(HS-20137注射液)與公司自研產品HS-10374(TYK2 抑製劑),協同加強公司自免管線。回看翰森的30年,它既不激進,也不保守。在仿製時代前瞻布局創新,在創新時代穩步拓展全球化,其節奏既像一家龍頭企業般穩健,又擁有一家新興Biotech的敏捷。這可能正是中國本土龍頭葯企所需的一種氣質——能承壓、有耐性、有全球視野卻不急功近利。在行業大浪淘沙、資本周期翻湧之時,如翰森一般穩中有力、底氣十足,才是穿越周期的最佳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