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森製藥 翰森製藥

媒體報道
Media Reports
首頁  >  新聞中心  >  媒體報道
2022年啟思會風向標:呂愛鋒 穿越新周期,企業要這樣做!
來源:E葯經理人 發布日期:2022/12/05
字號

2015年,醫藥行業進入以醫改為序幕的新一輪周期,政策的持續出台、海內外科學家紛紛下海創業,國內生物醫藥進入爆發期,彼時行業普遍認為,未來10年,醫療健康產業將成為具有價值增長性的領域。

隨着生物醫藥創新的迅猛發展,時間來到2021年下半年,市場再次出現變化。特殊的外部環境變化,與醫藥集采、醫保談判等交織,在資本市場上,無論是股權投資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的相關公司的估值和股價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調。

沒有永遠的低谷,也沒有永遠的景氣度。資本市場終將趨於理性,當目標已經鎖定醫藥行業,企業要做的是順應大勢做出變化,穿越產業周期尋找長期價值。

復盤過去5~10年,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取得了哪些成果?着眼未來,企業需要為新周期做好哪些準備?

在由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協會、農工黨中央辦公廳、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理委員會、杭州市投資促進局主辦,農工黨中央醫療衛生工作委員會、農工黨中央生物技術與藥學工作委員會、農工黨中央青年工作委員會、E葯經理人、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50人論壇承辦的2022'第十四屆中國醫藥企業家科學家投資家大會開幕式上,翰森製藥集團執行董事呂愛鋒作為企業代表分享了對於上一個周期的經驗蹤跡,以及制勝新周期的戰略方法。

主持人創新葯企與傳統葯企都非常“不容易”,但是我們能欣喜的看到,過去5~10年,大量的創新葯企成立,也看到很多傳統的企業成功轉型,在轉型的過程之中,大家會看到一個重要的推手-CXO企業。在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重大變革與轉折之中,面對未來,大家有很多困,在這種時期,更希望聽到這些領域的龍頭為大家做分享。

過去的5~10年,我們經歷了中國醫藥進入到創新階段的“幸福十年”,回顧過去十年,我們取得了哪些成果?上一個周期發展的特點是什麼?企業在過去的周期中經歷了什麼?

呂愛鋒:我認為中國醫藥創新的第一個周期是從2015年開始,在這之後,國家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創新,比如藥品審評審批制度、醫保談判常態化等;2017年中國加入ICH之後,主動融入到國際最高規則體系中,也為中國創新高質量跨越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這個時期,以知識創新為目標,政策、資本、人才多方合力,推動了中國醫藥行業創新的快速發展。

對於本土製葯企業,包括biotech公司,研發管線布局更具有前瞻性,打造了非常多的新興技術平台,部分創新成果開始走出國門參与國際競爭。中國醫藥創新逐步得到全球認可。具體來講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審評審批制度來看,參考國際先進經驗,近幾年藥品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顯著縮短了創新葯研發周期。同時,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指導原則和法規政策,更好地指導了創新研發;

第二,從創新研發的投入和產出來看,葯企研發投入逐年加大,2021年研發投入超過10億的接近20家。隨着中國醫藥行業研發投入的增加,國內葯企研發管線和上市新葯數量已位居全球前列;

第三,從創新的層次來看,原始創新開始逐步得到重視,以臨床價值為導向推動創新研發,已經成為葯企的共識,部分技術與平台,具有了國際先進的水平;

第四,從創新藥商業化來看,隨着big Pharma等競相進入創新軌道,創新葯的質量和商業化速度都在快速提升。

主持人:作為投資人,從我的角度來說,實際上過去的5~10年,尤其是從2018年香港18A和上海科創板推出以來,資本是第一個周期裏面創新葯爆發和發展的巨大受益者。我們從二級市場推出、資本溢價等方面獲得了很多的收益,資本這些年中也一直是第一周期裏面一個重要的推動者。

問:但是從2021年6月份到現在,隨着二級市場的下跌、相關政策的調整、國際形勢的複雜化,行業高速奔跑的日子告一段落,整個行業面臨着非常迷茫的階段,行業也正處在兩個周期交匯的轉型過程中,對於新的周期,大家如何看待?預測新周期將會呈現什麼樣的特點?

呂愛鋒:中國醫藥發展的底層邏輯沒有改變,剛性需求也沒有改變,所以在第二個周期,中國醫藥產業會迎來良性的發展。在這個階段,我認為產業分工會更加明確,深度細分、強強合作以及協同創新將會成第二周期的主要特點。具體來講,首先是強化合作,比如產業化能力強的big Pharma跟研發能力強的biotech合作,會成為一個主要的方向。其次,在第一個周期,大家在創新層面共同的感受是,在很多熱門的靶點上競爭非常激烈,也就是所謂的“內卷”,經過第一個周期的洗禮和反思,我認為在第二個周期中,企業在進行研發創新、項目立項時會更加理性、更加科學性的去思考,如何結合市場的需求和企業的戰略發展。另外,近兩年,國家對於罕見病用藥、兒童用藥出台了非常多的鼓勵政策,在未來這些領域可能也會有着相對快速的發展。總體來說,第二個周期里,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共識將不斷優化中國醫藥創新生態。產業化能力強的Big pharma和研發能力強的Biotech強強合作;專科細分領域像眼科、中樞神經等疾病,未來也會形成Special Pharm;隨着新技術的賦能,新的篩選設計平台、藥物研發平台,數據平台仍會不斷湧現;專業化平台的打造,各類專業化CXO公司將快速發展,形成完善的生態圈。另外,對於特殊人群,罕見病、兒童用藥,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將得到更快的發展,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共識將不斷優化中國醫藥創新生態。

主持人:現在大家越來越能意識到,在過去的第一周期,包括資本市場在內,大家過多追求了絕對的創新,創新成了資本市場溢價的主要的元素。但實際上很多大品種的產品,並不一定是絕對的創新葯。可能改良劑型、在安全有效性上有提高、能夠更好的滿足老百姓需求的一些產品,會在第二周期中凸顯出來。

問:在新周期中,大家可能會更加回歸理性,回歸行業發展的本質,那就是以患者為中心,以臨床需求為中心,投資機構經過這兩年的教育也會變得越來越理性。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看,頭部化的特點會越來越明顯。另外,全球化可能也是想要做創新必須要經過的一關。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為了應對新周期可能帶來的挑戰和困難,大家做了哪些應對的策略和準備?

呂愛鋒:在新的周期,中國新葯研發需要更加緊跟前沿技術,強化國際合作,開展優質創新。對於翰森來說,在研發戰略上,堅持自主創新和BD合作“雙輪驅動”戰略,同時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進一步提高創新葯的產品力。“臨床價值”是創新葯的核心“產品力”,也決定了葯企的核心“競爭力”。好的產品力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臨床應用上療效和安全性要不是有差異化的優勢,二是產品本身針對的是不是有規模的市場和患者人群,三是是否有領先的市場優勢和時間窗口期。當然,新周期的制勝,我們更需要在管線中看到具有FIC、BIC潛力的品種,只有質與量並重、多產品線組合,才能保障公司可持續發展;第二,持續深耕重點領域。在提高創新葯“產品力”的同時,持續深耕重點優勢治療領域,在此基礎上,拓展其他臨床急需新領域。第三,我們還要堅持走國際化道路。儘管目前中國創新葯還在探索國際研發和商業化路徑,但這是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國際化離不開以下三個要素:一是具備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創新產品,二是要有高效的海外註冊能力和臨床能力,三是要有國際化視野的合作夥伴,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雖然很有挑戰,但我們也會堅定地推進國際化道路。